版权所有:龙博时代展览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06894号-1    

博物馆中“景与事”的浓缩——场景(三)

分类:
行业新闻
作者:
龙博时代新闻部
来源:
龙博时代新闻部
2019/12/13
浏览量:
【摘要】:
我们在关于场景的第一、第二期的文章里分别分享了首都粮食博物馆中的小麦微缩场景与开漕节微缩场景,在这一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首都粮食博物馆中对“老粮店”、“小酒馆”、“国营粮店”的场景复原。   提起北京,最先引入你脑海的是什么?我相信肯定会有人想到“胡同”。   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它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
    我们在关于场景的第一、第二期的文章里分别分享了首都粮食博物馆中的小麦微缩场景与开漕节微缩场景,在这一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首都粮食博物馆中对“老粮店”、“小酒馆”、“国营粮店”的场景复原。
 
    提起北京,最先引入你脑海的是什么?我相信肯定会有人想到“胡同”。
 
    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它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烙下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印记。
 
 
首都粮食博物馆老北京胡同场景
 
    过去在北京的胡同里,粮店与酒馆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大和恒创建于1915年,早期的粮店店面不大,屋里摆放紧凑,柜台宽大,可供顾客站立的地方不多,提供基本的粮食产品,维系着人们日常对粮食的需求。
 
 
 
首都粮食博物馆老粮店场景
 
    在老粮店的场景里,除柜台、粮食、人物、幌子外,我们还能看到一杆秤与一个大铜钱,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其实这里面是蕴含了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
 
    我们知道,秤杆是否水平代表着商家是否缺斤短两,所以过去卖家在称售粮食时,秤杆的尾端不高不低平稳的停在铜钱的空心里,代表着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当闲置时,铜钱又可有效的限制秤尾的范围活动,避免打天秤(就是秤尾朝天)和打地秤(就是秤尾朝地使秤砣吊下来)。既体现了过去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更是中国民族那种正直无私,生财有道的精神体现。
 
 
 
粮店场景特写
 
    过去在老北京胡同里面的小酒馆通常门脸不大,屋内最多放两三张桌子和几条板凳,顾客多为“三教九流”、“小力笨儿”“念央儿”的、“甩咧子”的下层百姓,他们在这儿“说塔又说山,说完北海说西单”,“莫谈国事”的背后充满了市井文化气息。现如今,小酒馆虽然已经消失,却留下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首都粮食博物馆小酒馆场景复原
 
 
 
 
小酒馆场景特写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1953年中央作出粮食统购统销的决定,同年北京开始按工种发放使用粮票。随着粮票的发放,国营粮店应运而生,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首都粮食博物馆国营粮店场景复原
 
    北新桥粮店在解放前叫同日升粮行,是专门做粮食生意的私营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家粮店。这里的工作人员待人热情,服务周到,曾是东城区的先进单位。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开放了粮食流通市场。1993年北京停止使用粮票,北新桥粮店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回顾这几期的博物馆场景复原内容,我们能够发现,优化使用空间、尊重历史事实、符合展陈逻辑是博物馆场景创作的基础,同时我们只有做到内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只有触动观众心灵的场景复原,才能真正受到参观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