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龙博时代展览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06894号-1    

博物馆中“景与事”的浓缩——场景(二)

分类:
行业新闻
作者:
龙博时代新闻部
来源:
龙博时代新闻部
2019/12/13
浏览量:
【摘要】:
博物馆的场景复原是在人工基础上揉入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的展示性空间,它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某个时间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场景复原与其他博物馆展示空间相比更多了一种氛围感和事件感,在现代博物馆的展陈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开漕节”盛景还原是首都粮食博物馆中的明星展项,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和赞赏,本期内容我们深入走进首都粮食博物馆“开漕节”场景还原,看看他是
    博物馆的场景复原是在人工基础上揉入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的展示性空间,它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某个时间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场景复原与其他博物馆展示空间相比更多了一种氛围感和事件感,在现代博物馆的展陈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开漕节”盛景还原是首都粮食博物馆中的明星展项,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和赞赏,本期内容我们深入走进首都粮食博物馆“开漕节”场景还原,看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大明星”的。
 
 
 
 
首都粮食博物馆开漕节场景
 
 
    运河开漕节始于明代,源于祭坝、祭祀吴仲等,有春祭和秋祭之分,是古代北京通州独有的大型文化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开河后第一帮粮船到达通州时,举行春祭祀。祭祀活动在通惠河东端葫芦头(今西海子公园葫芦湖)右岸石坝举行,气氛热烈,场面宏大,祭坝后开始验收转运漕粮,故又得名——开漕节。
 
    对于场景的创作,我们需要首先确定场景的地点以及场景创作的视角。我们通过《光绪通州志》通州城池图(1883年)确认了开漕节历史上的展示地点,通过通州现有的建筑“大光楼”与“燃灯塔”等来界定场景的展示范围,突出开漕节的举办地通州。
 
 
清光绪九年(1883年)通州城池图
 
 
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摄于1860年
 
 
大光楼
 
    根据史料对开漕节的文字描述,我们需要抓住的三组人物(事)重点,即:验收转运漕粮、官员祭祀,民间表演。这样在一个较大的场景构造里,三组人物会形成三个不同的参观聚焦点,在充分还原展示“开漕节”内容的同时,使得场景展示更加具有层次。在参观观众较多的时候,不同角度的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和事件。
 
 
验收转运漕粮
 
 
官员祭祀
 
 
民间表演
 
    再有就是场景创作中涉及到的人物、船只、官员的穿着考究。以场景油画中的船只为例,我们主要研究参考了《天工开物》中对运河船只的描写以及《潞河督运图》中对运河粮船的体现,保证场景中船只元素的正确性。
 
 
 
《天工开物》一书中,京杭大运河漕运的漕舫
 
 
《潞河督运图》中的粮船
 
    最后,开漕节场景涉及到了大量人物,列队的官兵、搬运漕粮的百姓、成群的花会表演,几十个人物在同一场景中出现,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龙博团队特别聘请了天津泥人张传人郭彦春老师,对每个人物进行把关制作,保证了场景中每一个人物的姿势、形态都有不同,极大地提高了场景的艺术性。
 
 
开漕节场景人物特写
 
 
 
郭彦春老师现场安装,调整人物姿态